針未尖
你聽說過“栓Q”嗎?你知道“蚌埠住了”是什么意思嗎?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一些組合奇奇怪怪的互聯網“黑話”所包圍,大家跟風使用,張口就來,甚至“黑話”的生產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學習的速度。對此,抖音、B站和微博近日接連發布聲明回應稱,將規范漢字使用,維護清朗網絡空間。(7月25日《揚子晚報》)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互聯網“黑話”的確早已沖出小圈子,闖入我們的日常交流,尤其是在互聯網群組中,人們常常能從孩子、同事、朋友、網友等的聊天中,聽到“栓Q”(無語、討厭)“芭比Q”(完了完了)“蚌埠住了”(繃不住了)“emo”(憂郁、傷感)等眾多不斷新生的“黑話”。于是,不少“苦‘黑話’久矣”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感慨:“真沒想到,現在好好說話都成了一種奢求。”
互聯網“黑話”的盛行會影響人與人間的溝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甚至會顯得對他人不夠尊重。語言是我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即便在網絡中溝通,也不宜用晦澀難懂的“黑話”,制造溝通壁壘,正常溝通不能靠猜靠悟。有人可能要說,一些互聯網“黑話”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比如“520”“yyds”(永遠的神)等,這些簡單“黑話”或許是這樣,但更多玄之又玄的“黑話”則會增加他人的理解難度,增加交流成本,也許更適合同行、同齡人之間使用。
互聯網“黑話”盛行,會助長網絡語言暴力。一些網絡“黑話”其實就是一種臟話,有的還成為惡意攻擊他人的工具。比如,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許多游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在互聯網空間內,“祖安”已成為對噴、罵人、說臟話成風的代名詞,“祖安文化”侵蝕部分校園,影響到了一些青少年。這種以爆粗口、口吐狂言為特征的網絡“黑話”,容易誘發網絡中的語言暴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
互聯網“黑話”盛行,還會改變中小學生的表達習慣,影響他們形成規范的語言體系。這些年,網絡“黑話”入侵學生作文,語言表達錯誤、中英文混雜,以及追捧諧音字、變體字等“錯別字”的現象,并不少見。不少孩子過度依賴網絡用語,從而造成詞匯量匱乏、表達同質化。
互聯網“黑話”從線上傳播到線下,從特定人群傳播至學生群體,這種現象亟待遏制。一方面,家長、教師需關注學生中間“黑話”的發展變化趨勢,以及其中的非主流價值取向,并及時教育孩子文明用語。另一方面,各網絡平臺應健全管理機制,完善識別模型,加強宣傳引導,對“黑話”加強攔截,對利用諧音字、變體字等“錯別字”發布、傳播不良信息的違規行為開展集中整治和抵制。
除了堵還要疏。互聯網“黑話”及其他不規范表達的盛行,也與平臺等的審核要求有關,比如直播時,將“秒殺”說成“秒秒”,將“賺錢”改成“賺米”,將“直播間”改成“啵啵間”,單位“萬”只能說“W”……為明確平臺規則、避免誤解,某平臺日前首批梳理了50個高頻詞語,倡導用戶采用規范表達,規避使用變體表達,這些詞語包括“直播間”“多少錢”“福利”“便宜”“價格”“掃碼”“國家”等,在正常情況下均可使用。此舉是讓用戶能夠好好說話,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