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24日報道,中國經常被工業化國家視為善于模仿但不善于創造的國家。但1月23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衡量創新的一個關鍵指標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并且正在另一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專注于美國科技政策的華盛頓無黨派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報告發現,中國在2020年的創新水平是美國的139%,高于2010年的78%。
根據另一個衡量兩國經濟和人口相對規模的指標,中國的創新產出是美國的四分之三,高于2010年的58%。
據報道,該基金會主席羅伯特·沃特金森與研究助理伊恩·克萊共同撰寫了這份報告。沃特金森說:“中國正在從模仿者向創新者轉變,它在走一條亞洲四小龍所開辟的道路———但規模要大得多,地緣政治后果也大得多。”
中國已經在超級計算機、太空探索、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高鐵等幾個關鍵領域展現出引領全球的巨大潛力。
據報道,這份題為《覺醒吧,美國:中國的創新能力正在超越美國》的報告稱,如果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能夠加入這個精英俱樂部,它將在數十年間改變全球地緣政治、供應鏈和力量平衡。
近些年,中國加快了創新努力,并用官方文件將目標具體化。
長期以來,西方領導人和技術專家一直低估中國。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研究了2010年至2020年間的22項創新相關指標,包括風險投資、專利和先進產業增值。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幾乎在每一項指標上都取得了顯著進步。
中國取得重大進展的方面是:科學和工程文章的數量和質量、與特定創新相關的全球專利數量以及其通過專利和其他進步所獲得的報酬。
到2020年,中國所擁有的國際專利族數量超過了美國。除了地質學、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中國在所有被調查領域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均超過了美國。
報道稱,世界經濟論壇去年12月發布的報告稱,2021年全球獲批的170萬件專利中,中國占到了39.6%,其次是北美,占19.9%,歐洲占11.8%。
但情況好壞參半。報告稱,除數學和統計學之外,中國研究在所有領域的影響力都不及美國。在將創新轉化為高研發產業和高技術出口方面,中國也比美國弱。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了一些對中國造成不利影響的社會趨勢,例如中等收入狀況、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經濟生產率下降。